真正厉害的父母,早就做到了反焦虑、反内卷、反内耗_环球新动态
樊登读书 2023-06-03 16:39:46


(资料图片)

作者|夏天 来源|男孩派原创(ID:boy666dj) 主播 | 帆书 · 童童 前几天,我看了一段戴建业老师的采访视频。 他在视频里眼含泪水地说道: “如果我再有一个孩子,我肯定不这样教育。 现在全社会的家长都焦虑紧张的要死,孩子补这个课,补那个课,我现在回过头来看,统统都不对。” 看着戴建业老师后悔不已的样子,我突然想到我的儿子不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教育吗? 一想到这,我突然有些难过。 记得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: “学习不能讲竞争。 我们现在过度的竞争,失去了对教育的初心。考试是为了更好的学习,是为了掌握知识,而不是为了最后的学习成绩。” 确实。 鸡娃的隐患已经渐渐显露。 如今的我们想要让孩子在这个焦虑肆虐,内卷严重的环境中得到真正优秀且长足的发展,就一定要拥有这三种“反向”能力。 华人卡内基之父,慢养教育理念创始人黑幼龙先生曾经说过: “中国家长90%的养育难题,大多是因为太急了。” 很多父母急于让孩子赢过同龄人,不惜超前抢跑,疯狂鸡娃。 10岁男孩考了99.5分,被强势的父亲骂: “ 怎么才99.5分, 还有0.5分呢。 ” 结果,孩子在超强的压力和巨大的心理压抑中被逼成了癔症。7岁男孩在一个暑假里,被妈妈逼着做了376张卷子; 结果,孩子变得自卑、胆怯且敏感。 985双硕士父母被学渣儿子气得常备速效救心丸。 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: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,都在现实与期待的落差感中,成了“焦虑”的受害者。 父母的期待越高,失望越大。孩子的压力越大,内心却越脆弱。想起作家李向龙曾说过的一句话: “一个总是充满着恐惧,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焦虑的人,很难有一个美好的明天。” 焦虑的教育亦是如此。 在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健康心理调查中: 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.7%,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。 在国家卫健委做的流行病学调查中:17.5%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碍。 在南京脑科医院所做的研究中显示:全国中小学生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率高达27%。 这些残酷的数据,无不是在警醒我们:焦虑,正在毁掉我们的孩子。作家庆山有段话让我深感赞同: “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,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。就像种子一样,按照内在的节奏和秩序,发芽生长。” 《了不起的妈妈》里有一个叫做李琦的妈妈。 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海归精英,她的儿子小帅却是个学渣。 但是,她一点儿也不焦虑,反而非常的松弛。 儿子的字写得不太好,她不会批评,而是鼓励儿子: “不错,越来越写到格子里去啦。” 看到儿子的解题思路是错误的,她不会直接说破,更不会因此去否定儿子。她给儿子的电子设备里都做了设置,只要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玩,她都不会干预。 儿子喜欢玩游戏,编程,攒电脑,剪视频,梦想做UP主或程序员等等跟学习无关的事情,她从没有强迫禁止,反而尽可能地为儿子提供支持。 她一直坚信: “孩子生下来就有他的使命,他有他的一条道。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扬长处,规避短板,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。”在她松弛、冷静、理智的教育下,儿子不仅成了学校里的商业小能手,还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,成了一个在B站拥有800粉丝的UP主。 正如土耳其谚语所说的那样: “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。”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随波逐流,而是因人而异的“私人定制”。放弃无用的焦虑,让自己拥有一个松弛、平稳心态,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路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 中央电视台的《新闻调查》节目里曾报道过这么一批特殊的家长。 他们在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的今天,把孩子从长三角的各大城市转移到农村的小学上学。 他们不在乎大城市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激烈的竞争,他们只想让孩子在农村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中顺利成长。一位叫晓璐的妈妈说到: “我们希望孩子多一些体验,而不是重复做题。” 一位叫羽希的妈妈说道: “儿子以前在名小读书,超前学、比着学、过度学的环境让儿子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,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。 来这里后,儿子重拾了学习的信心,主动捡起了好久不练的钢琴,人也变得开朗起来。” 一位叫佳盈的妈妈兴奋的说: “我曾偷偷跟以前同学的家长要过几份城里学校的卷子,能做七八十分,很满足,不用跟以前一样,一分一分去计较了。” 更令人惊喜的是,这些暂时从“内卷”中逃出来的孩子,回到城市里上初中的时候,依然适应得很好。 想起美国教育家金·约翰·培根曾对所有父母发出的强烈建议:
把孩子所需要的轻松环境还给他们,让他们重新与他们真正的自我,把他们从我们成人充满压力与紧张的世界中解救出来。
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逼出来的。一切以忽视孩子自身的情绪、喜好,接受能力、心理状况……的“鸡娃”和“内卷”都很可能会变成一场徒劳。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也曾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。 他也跟所有“鸡娃”的父母一样,为孩子规划最好的人生,铺垫最好的台阶,期盼着儿子能跟他一样考上复旦大学。 可是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,他却被告知: 儿子的成绩,别说上复旦,差一点就上不了大学了。 王德峰内心冰冷失望,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。 令人意外的是: 当王德峰不再执着儿子的成绩,选择顺其自然时,儿子竟然爱上了学习,还考上了全球顶尖院校。 王德峰教授把这归结为“命”,而我却更加相信: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破壳而出的力量,而不是外力强压下的“拔苗助长”。正如凯文凯利在《失控》中所说得那样: “让生命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,不必担心,他有自己的力量,会自己去适应。” 拒绝内卷,用长远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长,帮助孩子找到自己,见到自己,超越自己,才是真正厉害的教育。 一位网友曾特别痛苦的在网上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: “小时候一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,吃饭把衣服弄脏,默写错了一个字,漏写了一道题,考试扣了一分,就会被妈妈大声责骂。 直到现在,我都特别害怕自己做错事。 我总是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在被人监督,从而变得胆小、敏感、极不自信。” 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过这么一段话: “罪恶感是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。 越去评判或者谴责他人,事实上就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。” 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评、指责和否定,并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,反而会削弱孩子内心的力量。让孩子在羞耻、懊悔和自责的内耗中,变得敏感、自卑、焦虑不已。 作家大将 军郭在书中分享过自己治疗路怒症的经历: 为了治疗自己的路怒症,她不断地反思自己——我太期望一路畅通了,不接受任何车辆插队。 于是,她重新给自己设定了期望标准: 从一路畅通到半路拥堵,从没有车辆插队到允许十辆车插队。 结果,她惊奇地发现: 她可以将各种状况容纳在可预期的范围内,心情也变得更加平静。 同样的道理。 父母揪着孩子的小错不放,本质上是因为父母太焦虑,太过于追求完美。 如果我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,允许孩子犯错,允许孩子慢一点,我们就会少很多焦虑,孩子也会拥有更多的心理弹性和力量。记得李雪琴曾在一次节目中讲到,她的班主任坚信“小树不修不直溜”。 因此,她经常被叫家长。 但是,她的爸爸非但没有批评她,反而在老师面前替她说话: “老师,我觉得小树只要不长歪,有点枝丫没有什么问题。” 爸爸的宽容和松弛,给了她一个放松舒适的成长环境,也让她成为了最好的自己。 所以,你看,真正厉害的父母,从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。与其揪着孩子的小错不放,让孩子活得小心翼翼,如履薄冰。 不如抓大放小,给孩子一个和善、松弛的环境,让孩子在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中长成一棵枝繁叶茂,充满生命力的大树。 耶鲁大学的教授威廉·德雷谢维奇在《优秀的绵羊》一书中写道:
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,为了成绩和简历,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、友情、爱情、个人探索、课余活动等等。 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。
我们现在的教育亦是如此。 拼命鸡娃,疯狂内卷,在数不清的小事上消耗孩子,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教育最重要的东西: 充足的自信、热情和动力。教育是一个优雅而缓慢的过程。 不焦虑,不内卷,不内耗,才能让孩子轻松上阵,走好自己的人生路。点个「在看」,做一个清醒且松弛的父母,是孩子一生之幸。 共勉。 作者|夏天 来源|男孩派原创(ID:boy666dj) 排版 | 余景 图片| 图虫创意;网络,侵删 音乐 |回想温和阳光 时 代在变,父母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。 今天,帆书君给您推荐一个优质育儿公众号——帆书育儿号。 这里有 满满的育儿干货,有 科学的教育方法,更有 发人深省的亲子故事。 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不已 ,立即关注就对了! 点击下方名片, 一起和孩子终身成长~

热门推荐

猜您喜欢